在我市老城區,有一處為人們熟知的重要地名——天妃宮。作為地名,它在明代時期就出現了。今時,天妃宮舊址處建成了文化記憶廣場,人們從中可領略與它有關的歷史變遷。
天妃宮舊址大致位于今日橫港北岸、車站路西側的天妃廣場區域,緊鄰上海城商貿圈。天妃廣場便是以天妃宮命名,在廣場中間的綠地上,有一處天妃雕塑景觀,映照了天妃宮的歷史身影,景觀上的短短幾行文字,講述了有關天妃宮的悠遠故事。
天妃宮舊址南側、今橫港的位置是靖江最古老的臨江渡口瀾港口所在處。明代靖江建縣后,瀾港口快速發展,成為靖江南渡的主要渡口。明崇禎年間,社會各界在此處推動興建了天妃宮,供奉媽祖神靈天妃娘娘,筑于江濱,祈愿江水平順、擺渡平安。廟堂帶動渡口興盛,周邊集聚起小商買賣,熱鬧非凡。
隨著天妃宮的作用越發重要,明清兩代的知縣格外關注此廟。清康熙年間,知縣鄭重重建天妃宮,乾隆年間的知縣牛兆奎與紳士又移建天妃宮,擴大規模,并專門撥捐香火田,用香火田得來的收入,保證天妃宮的日常運營。當時,天妃宮擁有官廳三間、正殿三間、后禪堂五間,兩側廂房八間,廟宇面臨長江,氣象萬千。
此后的數百年間,天妃宮成了靖江古縣城外、長江渡口邊的耀眼地標。人們對天妃娘娘也十分仰拜,留下了美好傳說。傳說中正是因為天妃娘娘的坐鎮,才使長江中的水怪在拱塌江北大片土地、將至天妃宮時望而怯畏,從此不敢興風作浪,靖江舊城得以保存。自此,靖江得以繼續向南漲灘,漲出了大片土地。
清朝末年,沙上地區漲起并陸,間接地削弱了天妃宮的社會價值,廟堂漸衰。新中國成立后,舊廟被改建他用,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不過,天妃宮的地名保留下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奮勇爭先的靖江人在天妃宮舊址和周邊區域大力發展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教育事業,各類工業廠房、客運站、小學紛紛出現,天妃宮舊地附近迎來了現代化的蓬勃發展。
工業記憶也是天妃宮舊址不可磨滅的時代痕跡之一,原雙魚食品公司、冷凍廠等靖江重點企業就在此起步壯大。在現在天妃廣場的東南側,這里分布著反映靖江肉脯、紡織、機電、汽配、空調等特色產業的石材浮雕,此外還有錨鏈、泵閥等實物展示,工業文化氣息濃厚。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天妃宮從明清時的濱江古廟,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重點工業區,再到如今的城市口袋公園,變化頗多。但不變的是,這里從古至今保留著天妃宮之名和天妃娘娘的傳說,這里也一直是靖江歷史上各時期的文化地標,沉淀了獨特的民間文化歷史和傳統工業文明,并開拓著新時代城市新景觀的內涵。